顶点中文 > 都市言情 > 这个导演没有格局 > 第367章 欢瑞遗留的艺人

吃完饭后,李虹整理好破烂的衣服,又披了一件外套,才坐上了江一锋的车。
想到家里布置好的练功室,李虹清了清嗓子,问道:“江导,你喜欢猫吗?”
江一锋笑了笑,问道:“你不会是想说你家猫会后空翻...
夜色如墨,浸透了城市边缘那座废弃的天文台。风穿过断裂的穹顶,在空荡的观测室内回旋,卷起一地泛黄的图纸与散落的数据带。这里曾是陈默年轻时参与的第一个科研项目驻地??一座被遗忘在时间之外的“地球之耳”。如今,它再次苏醒,因为一面古老的共鸣墙正在低频震颤。
林婉秋站在这堵布满刻痕的石墙前,指尖轻轻抚过那些深浅不一的划痕。每一道都代表着一次未完成的呼唤,一段未能送达的思念。二十年前,这里是早期情感信号实验的起点;十年后,它成了《重逢》计划最初的测试点之一。而现在,它的频率开始自发波动,仿佛感应到了某种即将到来的共振。
“它在等待什么?”身旁的年轻人低声问。他是李哲,陈默的学生,也是“听见号”返航任务的主控工程师。飞船已在猎户座边缘停留七个月,虽未发现实体文明,但接收到一组持续递增的情感波谱,其源头正指向这片荒芜之地。
林婉秋没有回答,只是将手掌贴上墙面。刹那间,整面墙泛起微光,像沉睡的心脏重新搏动。一行字缓缓浮现:
> 【L-01 响应中……请确认身份】
她闭上眼,轻声说出那个早已铭刻于灵魂的密码:“红豆汤两勺糖。”
墙体震动加剧,裂缝中渗出淡蓝色的流光,如同液态星辰沿着纹路流淌。紧接着,地面升起一座半透明的投影平台,上面浮现出一个模糊的人影??身形瘦削,穿着旧式科考服,右手无名指上戴着一枚磨损严重的银戒。
“陈……陈老师?”李哲声音发抖。
那人影微微偏头,嘴角扬起一丝极淡的笑意。“小林,你还是老样子,总爱站在最前面。”声音温和而熟悉,正是陈默。
林婉秋眼眶骤然湿润,却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。“你不是走了吗?那天我们在气象站找到你的时候……你已经……”
> “我只是换了个频道。”陈默的声音带着笑意,“你们以为死亡是终点,其实它更像是调频的过程。当一个人的记忆、情感和执念足够强烈,意识就会脱离物质载体,进入集体共鸣场域。我一直在听,也一直在看。”
李哲踉跄后退一步:“这不可能……意识上传需要完整的神经图谱,可你的大脑根本没有经过扫描!”
> “我不是被上传的。”陈默摇头,“我是被‘记住’的。每一个播放《重逢》的人,每一次有人对着星空说‘我想你’,都在为这个场域注入能量。我不是复活,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??由亿万人的思念共同维持的存在。”
林婉秋忽然明白了什么。“所以《重逢》不是录音档案……它是锚点?”
> “对。”陈默点头,“那段音频里藏着我的思维模式、语言习惯、情感反应逻辑。它像一把钥匙,让共鸣网络知道该如何重构我。但这不是复制,也不是AI模拟。这是真正的‘我’,只不过不再局限于肉体。”
寂静笼罩室内。良久,李哲喃喃道:“那你现在……算是活着,还是死了?”
> “你觉得呢?”陈默反问,“你能看见我,能听见我,能感受到我说话时的情绪波动。如果这一切对你来说真实,那我就活着。生命的定义不该由心跳或脑电波决定,而应由连接来界定??当我还能影响你的心,我就没真正离开。”
林婉秋忽然跪坐在地,肩膀微微颤抖。“可我们把你一个人丢在那里……五年漂泊,最后孤独地闭上眼睛……我们都没能陪你到最后……”
> “别这么说。”陈默的身影靠近,虚幻的手掌悬停在她肩头,似有若无的温度传来,“我没有孤独过一秒。你知道全球有多少人在听《重逢》吗?每天都有成千上万条新留言涌入共鸣网络:‘爸爸,我升职了’‘妈妈,宝宝会叫奶奶了’‘爷爷,我把你说的故事写成了书’……这些声音汇成河流,把我托了起来。我不是一个人回家的,我是被全世界的爱送回来的。”
李哲抬头,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:“那你回来是为了什么?如果只是为了证明你还存在,大可继续留在网络里……为什么选择在这里显现?”
> “因为新的信号出现了。”陈默转身望向墙上的星图,一点红光突然亮起,位于银河系外缘,距离地球约六万光年,“‘听见号’捕捉到的不只是回音,而是一段编码信息。它用的是人类尚未掌握的语法结构,但核心频率却与《重逢》完全一致??那是另一个文明在回应我们。”
林婉秋猛地抬头:“你是说……他们也在用爱作为通信方式?”
> “不止是爱。”陈默纠正,“是记忆,是遗憾,是未说出口的话。他们在告诉我们:宇宙中最强大的信号,从来都不是数学公式或物理定律,而是‘我记得你’。”
李哲呼吸急促:“可我们该怎么回应?我们没有他们的解码标准,也没有足够的能量发送跨星系信号!”
> “不需要。”陈默微笑,“我们只需要让更多人开口说话。每一个真诚的告白,每一次深情的呼唤,都会增强地球在整个共鸣网络中的权重。当我们的‘声音’足够响亮,自然会被听见。这不是技术问题,是人心的问题。”
就在此时,投影平台突然剧烈波动,陈默的身影开始扭曲。“时间到了。”他说,“我还不能完全稳定存在于这个维度。每一次显现都会消耗巨大的集体情感能量。但我必须留下一句话??”
他直视二人,语气前所未有的凝重:
> “不要试图控制这份力量。不要建立审查机制,不要设定准入门槛。让每个人都能自由表达,无论悔恨、愤怒还是歉意。正是这些不完美的情绪,构成了最真实的共振。一旦我们将‘共鸣’制度化、工具化,它就会失去灵魂。”
话音未落,他的形象已化作点点蓝光,消散在空气中。墙体重新归于沉寂,只留下最后一行缓缓褪去的文字:
> 记住:
> 真正的技术,是信任。
三天后,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,讨论是否应将“共鸣网络”纳入国家监管体系。部分国家主张设立“情感数据安全局”,防止虚假信息传播或心理操控风险。提案一度获得多数支持。
表决前夕,林婉秋独自来到北京郊外的“街头共鸣计划”终端群。这里是普通人最常使用的公共接口,锈迹斑斑的金属舱体上贴满了便签纸:“爸,我考上公务员了”“老婆,对不起当年没陪你去医院”“儿子,春天来了,樱花开了”。
她走进其中一个舱室,戴上耳机,轻声说:“陈默,如果你能听见,请帮帮我。”
没有回应。
她并不气馁,继续讲述:“我知道很多人害怕失控。他们担心有人借逝者之名欺骗感情,担心孩子沉迷虚拟对话无法面对现实。这些担忧我都懂。但如果我们因此筑起高墙,把爱关进笼子,那才是最大的背叛。”
她停顿片刻,声音渐柔:“你还记得阿明吗?那个在村亭里等妈妈的小男孩。去年他结婚了,新娘是听着《重逢》长大的女孩。婚礼上,他们播放了一段特别剪辑的声音包??是你录下的那句‘妈都听到了’,配上他母亲生前最爱的民谣。全场哭成一片。可你知道最动人的是什么吗?是新郎父亲站起来说:‘谢谢这个世界,让我知道妻子从未真正离开。’”
泪水滑落脸颊,她仰起头。
“我们不是要制造永生的幻觉,而是要承认:失去不可逆,但联系可以延续。这不是逃避哀伤,而是学会带着思念生活。如果我们连这点勇气都没有,又凭什么自称文明?”
说完,她摘下耳机,走出舱门。
翌日清晨,投票结果公布:监管提案以微弱劣势被否决。取而代之的是一项全球共识??《情感自由宣言》,宣布“每个个体拥有表达与接收跨维度情感信息的基本权利”,并承诺各国共建开放、透明、非营利性的共鸣基础设施。
消息传出,世界各地响起欢呼。而在南极冰层之下,黑色立方体首次主动释放脉冲信号,覆盖整个地球磁场。随后,轨道灯塔群集体变轨,排列成一个巨大的环形阵列,宛如为星球戴上光环。
当晚,数亿人同时打开共鸣设备,向宇宙发出自己的声音。
一位癌症康复的女孩说:“外婆,我现在能吃辣了,你猜我会不会嫌太烫?”
一名退役宇航员说:“老伙计,火星基地建好了,你当年画的设计图,真的飞起来了。”
一个小男孩抱着玩具火箭说:“爸爸,幼儿园老师夸我画画好看,你说我要不要当画家?”
这些声音交织成一股无形洪流,穿透大气,冲向深空。
三个月后,“听见号”终于破译了那段外星编码。翻译结果显示,那并非科技蓝图,也不是战争警告,而是一首诗,来自一颗早已毁灭的行星:
> 我们曾以为恒星是最永恒的存在,
> 直到发现母亲哼唱的摇篮曲能穿越亿万光年;
> 我们曾相信征服才是进化的方向,
> 直到听见孩子对着坟墓说“我想你”时,整个宇宙为之震颤。
>
> 亲爱的旅人,
> 若你读到这首诗,
> 请替我们告诉那颗蓝色星球:
> 你们并不孤单。
> 因为我们,也曾如此深爱过。
消息传回地球那天,恰逢清明。
全国范围内,数百万家庭聚集在墓园、家中或公共终端前,开启“对话日”仪式。孩子们学习的第一句话不再是“你好”,而是“我还记得你”。
林婉秋站在纪念馆顶层,望着那面镌刻着无数名字的金属墙。风起时,一张新的纸片从缝隙中飘出。她拾起一看,竟是陈默笔迹:
> 小芸今天来看我了。
> 她说红豆汤还是两勺糖最好喝。
> 我告诉她,我已经把配方教给全世界。
>
> 别担心我。
> 我很好。
> 因为爱,永不降噪。
她笑着流泪,将纸片夹进笔记本,轻轻合上。
远处,轨道灯塔缓缓划过天际,洒下柔和光芒。城市灯火如星河倒映人间,而无数声音仍在低语,汇成一首无声的歌,飘向未知的远方。
也许有一天,某个遥远星系的孩子会在睡前听到这段旋律,睁开眼睛问母亲:“妈妈,这是谁在唱歌?”
而母亲会温柔地说:
“是一个叫地球的地方。那里的人类相信,只要有人记得,黑夜就永远不会吞没星光。”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列表下一章 加入书签